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衛生局6月20日COVID-19疫情說明

臺北市COVID-19 確定病例及列管中居家隔離人數說明
臺北市今(20)日新增2,296例本土病例,6月19日確診者居家照護人數2萬4,283人;管理中居家隔離人數2,827人。

臺北市COVID-19疫情逐步趨緩,但部分染疫康復者仍持續出現胸痛、超過12週持續有疲倦、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可能與「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有關,或稱「長新冠」(Long COVID)。北市衛生局表示新冠肺炎康復者門診,提供跨科別整合服務,包括胸腔科、感染科、精神科、皮膚科…等跨領域的整合門診服務。臺北市目前共有14家醫院開設COVID-19急性後期特別門診,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COVID-19防疫專區網頁(https://www.gov.taipei/covid19/)或至中央健康保險署網站(https://reurl.cc/ErDMXn)查詢醫院名單及診次時間預約掛號就醫。

遠離三高及慢性疾病、維持正常生活型態
隨著科技發達與交通的便捷,加上 COVID-19 疫情嚴峻,限縮民眾活動的空間及時間,導致生活型態趨向靜態,根據美國CDC調查顯示,肥胖除了造成多重慢性疾病外,罹患 COVID-19 住院風險增加3 倍及死亡率多2 倍。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上顯示慢性疾病囊括7 項,因此維持健康體位、均衡飲食及養成規律身體活動,才能預防慢性疾病。

為呼籲市民遠離三高及慢性疾病,平時喜歡健走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民眾平時可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生活微運動」並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多搭乘大眾運輸,提早前一站下車,增加健走機會;或使用家中隨手可得物品(例如椅子、寶特瓶等)進行伸展及肌力訓練,營造處處都是健身房的氛圍;飲食方面可運用「我的餐盤」6 口訣,包括每天早晚各一杯奶類(如牛奶、優酪乳等);每餐含一拳頭的水果及蔬菜,蔬菜攝取應比水果多一點;每餐的飯量與蔬菜相當,以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白米;蛋白質的選擇則以豆魚蛋肉為順序,約為一掌心的份量;最後搭配每餐一茶匙的堅果量,即可簡單吃出健康好活力!

黃局長更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也可以動起來,並注意活動空間的通風、適時補充水分及保暖!更多內容詳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s://health.gov.taipei/ )/主題專區/健康體能。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雖然確診者人數趨緩,仍然要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一般無症狀民眾請勿前往社區採檢站或急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相關疫情訊息可瀏覽臺北市嚴重特殊性肺炎(COVID-19)專區(https://reurl.cc/n1xjr1)查詢或撥打臺北市防疫專線(02)2375-3782或1999市民熱線詢問,相關接種訊息可查閱北市疫苗接種訊息網址:https://reurl.cc/o1Y8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