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壓力鍋炸開 防疫也要顧好心情

發稿日期:110年9月9日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延燒,民眾生活大受影響,不安、焦慮、恐慌等情緒也在滋長,防疫期間不僅要顧好身體健康,心理調適也相當重要。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工作、學業、社交活動、休閒娛樂等等全亂了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易隆表示,人們因為疫情斷離了正常生活,特別是高風險族群以及面對病毒的第一線醫護,心情真是輕鬆不起來,可運用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推廣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降低疫情對心理層面的影響。

防疫「心」生活  掌握五字訣

  • 安:促進安全。做好基本防疫工作,戴口罩、勤洗手,自我健康管理,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別人。
  • 靜:保持心情穩定平靜。從事個人喜好活動如閱讀、聽音樂,好好放鬆,降低焦慮。
  • 能:提升防疫能力。在居家有限空間裡仍要運動,並充實正確的防疫知識。
  • 繫:促進聯繫。利用網路視訊或電話,保持人與人之間互動,如有親友被隔離,更要多加關懷支持。
  • 望:灌注希望。正向思考,相信疫情終會降溫,回復正常生活。

作息要規律  訂出時間表
許多上班族要分流上班或居家工作,學生也得在家上課,陳易隆說,在家的時間變多,生活作息一定要保持規律,包括充足睡眠、適當飲食、運動,特別是未成年人,沒有暑期活動可參加,家長可以幫忙訂出時間表,安排學習與休息時間。而居家工作者也要自我約束,國外新聞報導,居家上班反而花在工作的時間更長,不知何時要休息,建議在家還是要有上下班時間,工作較有效率,生活與工作才能取得平衡。

這波被匡列、被隔離的人很多,不可能不焦慮、憂鬱,甚至會有憤怒情緒。陳易隆指出,國外統計,因疫情被隔離、被追蹤或確診者,容易併發身心症狀,如失眠、焦慮等,他建議利用視訊與人保持交流,一定要有一個人可協助你與外界聯繫,提供正確疫情訊息與心理支持。

保持正向  避免災難化思考
防疫期間,有心理疾患的病人心理壓力比健康族群更大,特別是重大慢性精神病友,像是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他們的病識感低、自我照顧能力也低,因疫情不敢回診而斷藥,有些病人可能因此脫離醫療,容易使用物質如酒精、非法藥物來緩解壓力,親友須多加關注,協助就醫。

陳易隆表示,當壓力愈大,負面想法愈容易出現,防疫要保持正向思考,運用正確方式因應壓力,不要把事情「災難化」,重點放在自己做得到的事,接受無法改變的事。不要花太多時間瀏覽疫情相關新聞,以免引發更多恐懼與不安,把多出的時間用在學習新事物上,讓防疫生活更加充實。

你需要幫助嗎?
民眾可透過「心情溫度計」量表檢視自己的情緒,如有中度以上情緒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另外,可利用衛生福利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進行心理諮詢;如有疫情相關問題,請撥打「1922」防疫專線。心情溫度計: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https://www.tsos.org.tw/web/page/bsrs
安靜能繫望
民眾可運用衛福部推廣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緩解心理壓力。(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