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自殺身亡前之醫療使用樣態 北市聯醫松德團隊研究新發現

發稿日期:112年2月2日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兒童青少年最常見之精神疾病之一,其全球盛行率估計約為5%。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症狀包含專注力缺損,過動及衝動行為等。此群患者亦有較高風險合併其它情緒疾患、行為問題、學業職業功能受損、意外受傷及較高之自殺風險等,對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之負面影響可說不容忽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研究團隊使用健保資料庫及全國死因統計檔連結,分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並自殺身亡之患者生前醫療使用樣態及相關疾病診斷,由醫療使用樣態將可對於防治提供重要參考。


在379,440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患中,追蹤到159位自殺死亡個案,並且選擇3,180位同樣具注意力不足過動診斷之存活者為對照組。研究結果發現,自殺死亡者死亡前三個月在急診、精神科門診、內科、神經外科及整形外科門診之就醫比例高於對照組,顯示此族群之自殺防治除在精神醫療場域外,在急診及內外科門診亦須提高警覺及積極轉介。在死亡前之疾病分布中,自殺身亡者合併有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之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且有心血管相關疾患之比例亦顯著較高。本研究最近已發表於國際期刊《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一神經發展疾患,通常於學齡前就會有相關症狀表現。相關之病因橫跨基因遺傳、腦部結構及功能變化、及後天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過往亦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之前額葉功能較一般人為弱。此疾病之藥物治療反應佳,若能再搭配行為治療,並增進親子溝通,其預後相當良好。


然而臨床上常見到因對於藥物治療有許多擔心疑慮,或擔心精神疾病汙名化問題,而延遲就醫之兒童患者,若已合併有其他情緒行為問題、自殺傾向、物質濫用、犯罪問題、長期嚴重親子衝突等表現,往往治療效果會打折扣,且治療歷程也會加倍辛苦。如何增進家長對此疾病之了解,及早帶孩童就醫並接受妥善治療,進而能避免未來進展到合併其他精神疾病或嚴重社會心理問題,為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工作中亟待努力的面向。


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自殺為兒童青少年族群之重要死因之一,尤其近年世界各國在此年輕族群的自殺率都持續上升。注意力不足過動患者受其症狀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較一般孩童經歷各種挫折,包含學業表現不佳、在校人際關係問題、嚴重親子衝突及師生衝突等,上述挫折長期積累下對於孩童的自我認同及自信建立都深具負面影響,也因此這些孩童在進入青春期後時常合併有焦慮憂鬱等情緒疾患。


因此,如何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中強化自殺防治措施,如積極評估並篩檢出高自殺風險個案,及早轉介精神醫療,並整合教育及社服系統,為降低此族群自殺死亡率之未來重要努力方向。此研究結果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自殺前之醫療使用樣態提供實證數據,且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做出的分析,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也盼望能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相關公共衛生政策制定之重要參考。

 

※跨院研究團隊合作:包括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李宛臻醫師(第一作者),郭千哲教授(通訊作者),北醫團隊蔡尚穎教授,及馬偕醫院陳喬琪教授。

※研究經費來源:行政院國科會及臺北巿政府衛生局統籌款研究計劃,謹此誌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