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疼痛怎麼辦?

發稿日期:110年6月17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林志遠說,疼痛是每天例行診療工作中常見的問題。若病人有疼痛的問題,常到神經內科看診,由於疼痛在神經系統中屬於上傳路徑的感覺系統,因此可以分析整個疼痛的產生階段,進而探討可能的治療方向。

第一階段為考慮導入(transduction)因素,就是先考慮是否有產生疼痛刺激的原因,例如:
(1) 局部感染化膿而產生的紅腫熱痛炎症(inflammatory)反應;
(2) 局部有坐骨神經壓迫,機械性(mechanic)造成的麻、痛或無力,或膝關節積水造成的局部腫脹疼痛;
(3) 內臟中空器官阻塞不通(obstruction)造成坐立難安的疼痛,患者不斷改變身體姿勢想來緩解疼痛,例如尿道結石或膽囊結石等;
(4) 腸道黏膜破損(ulcer 或perforation)而被消化液造成的化學性刺激疼痛;
(5) 肌肉過度使用或緊繃,而乳酸(lactic acidosis)堆積所造成的大片肌肉痠痛感;
(6) 局部關節囊及組織慢性發炎所造成的晨間僵硬(morning stiffness)與疼痛,而運動後反而緩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等;
(7) 結合急性發炎與神經刺激的皮膚表面帶狀疱疹;
(8) 結合神經壓迫與組織破壞的惡性腫瘤骨頭轉移,所造成連躺著都痛的難治型疼痛等。

林志遠表示,在此階段的治療策略則為消除或減輕疼痛產生的導入因素。

第二階段則為感覺神經訊號如何傳導(transmission)上傳到脊椎,在這個階段感覺神經若曾經受損,則神經上的傳導訊息通道可能會增加數目、減少抑制能力,進而造成神經過度敏感,例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及帶狀疱疹後神經病變痛等。在此階段的治療策略則為減輕神經過度敏感,進而減少疼痛訊號上傳,例如常用的麻醉利多卡因(Lidocaine)藥膏即可作用在此階段。

第三階段則為神經訊號傳入脊髓背角,進而脊髓的背角神經將重要的訊息上傳,而將不重要的訊息抑制,所產生的一連串感覺訊號調節(modulation)機制,脊髓損傷的患者常在此階段產生慢性的神經病變痛。在此階段的治療策略則為增加神經調節功能,例如著名的利瑞卡(Lyrica)及中醫針灸的閘門理論也可增強脊髓的調節能力或阻斷能力。

第四階段則為神經訊號如何被大腦詮釋的知覺(perception)過程。我們的大腦系統,有時對於相同的感覺訊號(刺激),卻賦予不盡相同的意義,有時還會加入一些情緒及記憶反應。因此在這個階段的治療策略則為和病患討論疼痛的意涵,傾聽病患疼痛背後的可能社會心理因素,進而也可使用一些三環抗憂鬱劑或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一方面可以調節疼痛的訊號傳遞,同時也可以改善大腦對疼痛的知覺。

因此若有疼痛問題,除了平常保護自己的姿勢正確,多休息不要過度使用,也歡迎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針傷科、骨科、復健科或神經內科來進一步評估上述的各種可能原因,進而透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日消除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