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高血壓定義?高血壓是什麼?

/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529/0ecabf09-8d94-4905-94f1-917f619830d9.jpg

●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1次血壓,如果血壓低於120/80 mmHg,可維持每年至少量1次血壓

●如果您的血壓範圍在120/80-130/80 mmHg之間,建議應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如:戒菸酒、減重、規律運動、養成低鹽、少油、多蔬果之健康飲食型態與習慣,並尋求醫療人員評估後續血壓變化情形

●若您的血壓超過130/80 mmHg,建議您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避免後續心臟病或中風發生

高血壓症狀是什麼?併發症有哪些?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研究顯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民眾的1.72、1.43及1.36倍,其中以高血壓為風險最高

而高血壓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許多人可能在長期未察覺的情況下讓血壓逐漸升高,直到心血管系統受到損害後才出現臨床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耳鳴、眼花撩亂、脖子肩膀痠痛僵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這些不適感可能會逐漸影響生活品質

此外,高血壓會促進血管硬化,引起多種併發症的發生,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等

高血壓危險因子有哪些?高血壓成因是什麼?誰最容易得到高血壓?

不良的生活型態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體重過重、心理壓力、吸菸習慣、過度飲酒、鈉鹽攝取過多、運動不足

/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529/832c9205-d948-4244-82ff-1e3b73554e8c.jpg

如何預防高血壓?生活習慣和飲食同樣重要!

《第一招》規律生活習慣

●戒菸、避免過量飲酒、不熬夜,充足睡眠休息

●控制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kg/m2)在18.5至24,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建議養成運動習慣:緩和且持續的運動類型: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跳舞,避免激烈或競賽型運動。每次運動可以從15分鐘開始,再逐漸增加至30分鐘以上,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運動。高血壓患者應先諮詢醫師後,再逐步開始適量且適當的運動

《第二招》多蔬果、多纖維、少調味、少油脂、少加工食品

●多蔬果、多纖維:每餐吃到1個拳頭大的蔬菜和水果,以及主食1/3選擇全穀及精製雜糧,如:地瓜、糙米、紅藜等

●少調味:減少喝或淋湯汁、減少或不加含鹽的調味料、避免選擇醃漬、燻、醬、滷等烹調方式的食物

●少油脂:避免過多動物性脂肪,如:豬油、牛油,適量使用植物性的橄欖油、芥籽油等

●少加工食品:減少加工產品及烘培食品的攝取,如:臘肉、火腿、罐頭、泡菜、榨菜等

如何正確量血壓?

為能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居家按部就班正確量血壓,做好相關紀錄,就醫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而高血壓患者應牢記「722」量血壓密碼:「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透過「定期量測」清楚掌握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529/19876c90-6781-426a-91af-c5f4cd1e9cfa.jpg

3C自主管理預防高血壓

為幫助民眾有效管理血壓,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出「3C自我管理原則」,只需掌握這三個步驟,即可輕鬆維持血壓健康

/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529/dba3d1c6-5d8b-4a83-95a6-f2c1ac749920.jpg

●1C 定期量血壓(Check)

年滿18歲的民眾應至少每年量一次血壓,尤其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應自年輕時就養成定期測量的習慣。建議利用紙本或手機健康管理應用程式記錄血壓,這不僅有助於自我監測,也方便醫師瞭解血壓控制情況,作為治療的依據

●2C 調整生活習慣(Change)

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對血壓管理至關重要,日常飲食應低油、低糖、低鹽且高纖,並避免菸酒。同時,應每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適度運動,以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從而有效控制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

●3C 持續服藥控制(Control)

高血壓患者應根據自身慢性病情況及年齡,依醫師建議設定治療目標,並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特別是患有慢性病或老年人,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應按時服藥,切勿擅自停藥,以確保血壓穩定,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