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什麼是糖尿病?標準?症狀?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與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和功能密切相關,當身體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者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的能力反應不佳時(也稱胰島素阻抗),使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被送入細胞使用,導致濃度超過正常,便可能發生糖尿病/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453/9c3a93a9-4be9-49f0-a9f2-13ecc4940023.jpg糖尿病可分為四種類型:

1.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因自體免疫失調損害了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所致,發病後,需終身注射胰島素治療,大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

2.第二型糖尿病:為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在臺灣盛行率逐年增加,主因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產生阻抗,使得血糖無法進入細胞裡,為了讓血糖進入細胞,胰臟會分泌更多胰島素,但胰島素有限,長期下來胰島素逐漸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被利用而滯留造成高血糖,進而演變成糖尿病,常見因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肥胖外,遺傳與環境皆為危險因子

3.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在懷孕時才第一次發現罹患糖尿病,因為賀爾蒙的變化,增加胰島素抗性或對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造成血糖異常的現象。此類患者在生產後,血糖通常就會恢復正常,但未來再次罹患的風險也會提高,因此恢復後也需要定期做檢查

4.其他:因胰臟、內分泌等疾病或治療引起的糖尿病,如:胰臟發炎、外傷、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異常、長期注射生長激素與利尿劑,服用避孕藥或類固醇藥物等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誰是糖尿病高危險群?

/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453/08697d0a-91b9-4bc1-9ac1-e919286a8160.jpg

根據調查發現,臺灣人18歲以上糖尿病的盛行率達11%,相當於10人之中便有1人有糖尿病,其中更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冠,若您為以下六種類型,請勿忽視自身健康,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並定期施做健康檢查以便追蹤

1.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雖然遺傳的並非疾病本身,但會遺傳的是易患糖尿病的體質,因此更需要密切追蹤

2.生活習慣不良:除了熬夜晚睡、長期攝入高油高醣飲食,易導致肥胖及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外;另長期吸菸者,因尼古丁抑制胰島素之分泌,易造成血糖上升,皆促成糖尿病的發生

3.體重過重:當體重過重時,身體對胰島素的阻抗會增加,此時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如果不改善飲食習慣,隨著體重持續增加,胰島素阻抗進一步加劇,胰臟將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最終可能導致血糖失控,引發糖尿病

4.缺乏運動:運動不僅能消耗熱量、幫助減重,還能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缺乏運動的人更容易成為糖尿病的高危群體

5.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以後各種器官開始老化,細胞功能逐漸減弱,使得中年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提升。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每年進行成人健康檢查做追蹤

6.有高血壓、高血脂問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脂或高血壓症,它們既為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也是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因為這些疾病都容易使胰島素產生抵抗

糖尿病判定4指標教你如何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453/fda26feb-92eb-4758-980e-70a7b2020f7f.jpg

糖尿病前兆症狀雖然不明顯,但還是有跡可循,當血糖過高時,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包括喝多、吃多、尿多以及體重減輕,也就是俗稱的三多一少,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

而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

糖化血色素(HbA1c)≧6.5%

空腹血漿葡萄糖≧126 mg/dL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葡萄糖≧200 mg/dL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且隨機血漿葡萄糖≧200 mg/dL

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 次檢測均符合診斷標準即可診斷為糖尿病,若已出現典型高血糖症狀者,只要符合第 4 項即算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併發症有哪些?

/001/Upload/684/relpic/45208/137453/4c321119-4a66-4de0-ae08-d5c73c395fd2.jpg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但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不僅會降低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常見的併發症如下:

眼睛病變: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導致視網膜小血管受損、黃斑部水腫等,進而引發白內障、青光眼,甚至失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需要定期檢測,及時介入治療

腎臟病變:血糖控制不好的導致的腎臟病變,引起蛋白尿、血壓升高,導致慢性腎衰竭,最後形成尿毒症,須終身洗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神經病變:包括自主神經或周邊神經病變,會引起心悸、腹脹、便祕、腹瀉、小便困難、失禁、姿勢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手麻腳麻、刺痛和感覺遲鈍

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因常罹患高脂血與高血壓等共病,更易造成動脈硬化,引發腦血管疾病(例如:暫時性腦缺血、栓塞性腦中風);心血管疾病(例如: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與周邊血管疾病(例如:間歇性跛行)

糖尿病足部病變:糖尿病患者在血液中的糖濃度過高,會使人的防禦功能降低,使細菌易在人體皮膚滋生,一旦皮膚有傷口,將不易癒合,尤其是足部

如何預防糖尿病與併發症?

在臺灣,每4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前期,但糖尿病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善用成人健康檢查掌握血糖的數值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定期做檢查外,市民朋友們也可以掌握三大原則,預防糖尿病或併發症

1.減糖飲食:食物的攝取與種類都有可能影響血糖,因此注意均衡飲食、減少精緻糖的攝取,並採取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的三少一高的飲食原則,減少血糖波動,可以有效避免糖尿病與併發症的發生 

2.控制體重:體重過重容易讓身體對胰島素的阻抗會增加,藉由控制體重,預防糖尿病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會建議市民朋友們,讓BMI值維持在18.5~24之間,以及測量腰圍是否有在標準區間:男性< 90cm 、女性< 80cm 

 3.養成運動習慣運動:運動可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促進代謝。建議每週可以有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可以有效幫助血糖下降,進而成功控糖預防糖尿病發生